安全二字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刻进日常的“行动指南”。安全管理有一个鲜明特点——重点在“排查”:从设备设施的“细枝末节”到作业流程的“关键环节”,从收费现场的“动态风险”到员工行为的“习惯养成”,排查如同“安全探照灯”,照亮每一个可能被忽视的角落,最终实现“安全你我他”的共治共享。
一、排查范围“全覆盖”:从“关键点”到“全链条”
武安西收费站的隐患排查覆盖“人、车、物、环境”四大核心要素,形成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网格化体系。
设备设施排查:聚焦收费运营的核心“硬件”。每日交接班时,收费员需对岗亭内的键盘、读卡器、打印机等设备进行“功能测试”(如按键是否灵敏、票据打印是否清晰);机电维护组每两小时巡查一次车道栏杆机、信号灯、计重设备,重点检查电机运行声音是否异常、限位开关是否失效;每周对广场高杆灯、雨棚照明、监控探头进行“拉网式排查”,确保夜间照明无盲区、监控画面无黑屏;每月联合电工班对配电箱、UPS电源、消防器材(灭火器压力值、消防栓水压)进行“深度检测”,去年以来累计更换老化线路12处、维修故障设备27台次。
作业流程排查:紧盯收费操作的“关键环节”。针对“绿通车辆查验”“大件运输车复核”“ETC特情处理”等易引发争议或安全隐患的场景,制定“标准化排查清单”——例如绿通查验时必须双人核验、全程录像,排查是否存在“走过场”漏检风险;大件运输车复核时重点核对证件有效期、货物尺寸与申报数据是否一致,排查“假证闯关”隐患;ETC车道特情处置时,排查是否存在误操作导致栏杆误砸车、系统数据丢失等问题。
环境风险排查:关注站区周边的“动态变量”。雨雪天气后,排查广场排水沟是否堵塞、减速带是否松动、匝道弯道处是否有结冰;节假日大流量期间,排查车道分流标识是否清晰、便携机备用电源是否充足、员工休息区通道是否畅通;春季排查站区绿化树木是否存在倒伏风险,秋季排查落叶堆积是否影响排水……甚至对食堂燃气阀门、宿舍用电插座等“生活场景”也纳入排查范围,真正做到“安全无小事”。
二、排查方式“多维度”:从“专人查”到“全员查”
武安西收费站打破“安全排查=管理人员职责”的局限,构建“专业排查+岗位自查+联动互查”的立体网络。
日查+周查+月查”分级推进:收费班长每日接班前开展“岗前快速查”(重点查设备能否正常使用、现场有无障碍物);站安全小组每周进行“专项深度查”(如机电设备运行状态、消防器材有效期、应急预案物资储备);每月联合高速交警、路政部门开展“跨区域联合查”(重点排查车道渠化合理性、突发事件响应效率),去年通过联合排查优化了3处车道引导标识,缩短了事故处置时间20%。
员工自查+互相监督”激发内生动力**:推行“安全积分制”,鼓励员工主动上报隐患——例如收费员发现岗亭门锁损坏、机电工发现电缆桥架松动,均可通过“安全随手拍”小程序上传照片并描述问题,经核实后给予积分奖励(可兑换休班调休或生活用品)。同时,班组内部开展“互助排查”:老员工带新员工“传经验”(如如何通过异响判断机电设备故障),新员工给老员工“提提醒”(如年轻人更熟悉智能系统的潜在漏洞),形成“人人都是安全员”的氛围。
科技赋能+人工研判”提升精准度:在传统人工排查基础上,引入智能监控系统——广场高清摄像头自动识别“车道异物”“车辆滞留超时”等风险;机电设备加装物联网传感器,实时监测栏杆机电机温度、计重平台压力值,一旦数据异常立即推送预警信息;每月分析近三年同期安全隐患数据(如雨季易发排水堵塞、冬季易发设备冻损),针对性调整排查重点,让排查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预防”。
三、排查成效“看得见”:从“查问题”到“保平安”
“重点在排查”的理念,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安全成果。员工的安全意识实现了从“要我查”到“我要查”的转变。“以前觉得隐患离自己很远,现在每次巡查时都会多想一步——这个螺丝松了会不会影响设备?那块地砖翘了会不会绊倒司乘?收费员动作规范又亲切,让人特别安心。“隐患排查”不是任务,而是一种责任;“安全你我他”不是口号,而是共同守护的承诺。这里的每一处排查、每一次整改,都在为过往司乘铺就更顺畅的路,为收费员工筑牢更坚实的盾,“安全排查就像织一张网,网眼越密,漏洞越少;全员参与,这张网才能兜住平安。”而这,正是武安西收费站最朴实也最坚定的安全信仰。
